赏罗丹[3]那座雕塑《青铜时代》。另外,还有休谟[4],这位可爱哲学家怀疑主义也引起菲利普共鸣。菲利普十分喜爱他那清楚明晰文体,这种文体似乎能把复杂思想表达成声调和谐、节奏分明简洁语言,因此他在阅读休谟著作时,就像在浏览小说似,嘴上浮现出愉快微笑。可是在所有这些书中,菲利普就是找不到自己所需要东西。他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种说法:个人究竟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信徒,是禁欲主义者还是享乐主义者,都是生来就注定。乔治·亨利·刘易斯[5]生经历(除告诉你们哲学都是无聊废话之外)正表明这样个事实:每个哲学家思想,总是跟他为人紧密相连;只要解哲学家是个怎样人,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猜出他所阐述哲学思想。看来,似乎并不因为你按某种方式思维,就按某种方式行事;实际上,你之所以按某种方式思维,倒是因为你是按某种方式造就出来。真理与此毫无关系。根本就没有真理这种东西。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套哲学。昔日伟人所苦心经营整个理论体系,只对作者本人才有效。
[2]托马斯·霍布斯(1588—1679),英国哲学家。
[3]罗丹(1840—1917),法国雕塑家,擅用多样绘画性手法塑造生动艺术形象。
[4]休谟(1711—1776),英国哲学家,不可知论代表人物。
[5]乔治·亨利·刘易斯(1817—1878),英国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。
这说来,问题就是得先弄清楚你是什样人,随后你套哲学体系也就可以设想出来。在菲利普看来,有三件事需要解清楚:个人跟他所生活这个世界关系;个人跟生活在他周围人关系;个人跟他自己关系。菲利普精心制定个学习计划。
生活在国外有这样个好处:在接触周围人们风俗习惯后,你又能作为局外人来加以观察,从而看到那些被当地人所遵循并视为必不可少风俗习惯,实际上并无遵从必要。你不会不发现这样情况:些在你看来似乎不言而喻信仰,在外国人眼里却显得荒唐可笑。菲利普先在德国生活年,后来又在巴黎待很长段时间,这就为他接受怀疑论学说做好思想准备,所以现在这种学说出现在他面前,他立刻感到极大宽慰。他看到世间事物并无善恶之分,只是为适应某种目而存在。他读《物种起源》[6],许多使他感到苦恼问题似乎都得到解释。现在他倒像个这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