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利普向过是独生子女那种孤寂生活,因此到牧师公馆以后,也不见得就比母亲在世时更冷清寂寞。他跟玛丽·安成朋友。玛丽·安是个渔民女儿,身材矮小,胖乎乎,年纪三十五岁。她十八岁那年就来到牧师家,这是她帮佣头户人家,她也不打算离开这儿;但是她经常拿自己可能出嫁来作为对付生性胆小男女东家武器。她父母住在港口街附近所小屋里。她有时晚上外出去看望他们。她讲那些有关大海故事引发菲利普想象。港口附近狭窄街巷,经过他幼小心灵想象,都变得充满传奇色彩。有天晚上,菲利普问是不是可以跟玛丽·安块儿回去,但伯母生怕他会染上什疾病,而大伯则说不良交游有损良好举止[1]。凯里先生素来不喜欢那些打鱼人,嫌他们粗野无礼,而且又去非教区教堂做礼拜。可是菲利普觉得,待在厨房要比待在饭厅更加自在;有机会,他就把玩具拿到厨房里去玩。伯母倒并没感到不安。她不喜欢屋子里乱七八糟;不过她也承认,男孩子免不脏兮兮,因此她宁可让他把厨房弄得脏乱不堪。平时,只要菲利普略微有点儿坐立不安,凯里先生就显得相当烦躁,说真该送他去上学。凯里太太却觉得菲利普还没有到上学年岁,她对这个失去母亲孩子十分同情,很想赢得孩子好感,做法却不够灵巧。孩子感到害臊,总是紧绷着脸接受她做出各种亲切表示,这叫她感到相当难堪。有时候,她听到菲利普在厨房里发出嗓门刺耳笑声,可是只要自己走进厨房,孩子就马上闷声不响。玛丽·安解释所开玩笑时,菲利普就涨红脸。凯里太太听,却并不觉得有什好笑地方,只是勉强地笑笑。
[1]英语谚语。
“威廉,他待在玛丽·安身边似乎比跟们在起更快乐。”她回进屋来,干针线活时候说。
“看得出来,这孩子缺少教养。得好好管教下。”
菲利普到这儿以后第二个星期天,发生桩倒霉事。午饭以后,凯里先生照常到客厅去小睡片刻,但那天他心情烦躁,怎都睡不着。上午牧师用几盏烛台来装饰教堂圣坛,却受到乔赛亚·格雷夫斯强烈反对。这几盏烛台是他从特坎伯雷买来旧货,他觉得它们看上去很有气派。可是乔赛亚·格雷夫斯认为那是天主教玩意儿。这样嘲讽总能引起牧师怒火。当年牛津运动[2]兴起时期,他正在牛津念书,后来那场运动以爱德华·曼宁[3]脱离国教而告终。他对罗马天主教多少有些同情。他很乐意把黑马厩低教会派[4]教区礼拜仪式搞得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