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,也上奏疏,说自己要引退(引避)。
问题闹大,朝廷亲自出马,使出杀手锏——还是和稀泥。
但朝廷毕竟是朝廷,这把稀泥质量十分之高。
先是下封文书,给两人上堂历史课,说此前经抚不和(指熊廷弼
但是他万没有想到,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,还把自己给和进去。
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,非但不肯事,还把袁崇焕拉下水,说他拉偏架。
原因在于,宁远之战前,满桂是宁远总兵,袁崇焕,是宁前道。满桂级别比袁崇焕高,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,袁崇焕地位要略高于满桂。
战后,满桂升到右都督,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,按级别,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,但论地位,他依然比满桂高。
这就相当麻烦,要知道,满桂光打仗就打二三十年,他砍人头攒钱(个五十两)时候,袁举人还在考进士,且他级别直比袁崇焕高,现在又是品武官,你个三品文官,服从管理就不错,瞎搅和什?
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,所以他擦亮大炮,备齐炮弹,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。
宁远之战后,袁崇焕顺风顺水,官也升,权也大,声势如日中天,威信很高,属下十分服气。
不服气人也是有,比如满桂。
其实满桂和袁崇焕关系是不错,他之所以不服气,是因为另个人——赵率教。
在宁远之战时,赵率教驻守前屯,打得最激烈时候,满桂感觉要撑不住,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,让他赶紧派人增援。
外加他又是蒙古人,为人比较直爽,毫不虚伪,说打,操家伙就上。至于袁崇焕,他本人曾自介绍过:“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,本部院却是个将首!”
于是来来往往,火花四射,袁崇焕随即表示,满桂才堪大用,希望朝廷加以重用(随你怎用,不要在这儿用)。
满桂气得不行,又干不过袁崇焕(巡抚有实权),就告到袁崇焕上司,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。
王之臣也是文官,所以也和稀泥,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,你们都消停吧,都在关外为国效力。
按说和稀泥也就行,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,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,于是袁大人也火,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,要退休(乞休)。
可赵率教不去。
因为你吃不消,也吃不消,共这多人,你兵比还多,谁增援谁?
所以不去。
当时情况危急,满桂倒也没有计较,仗打完,想起这茬,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。
于是袁崇焕出场,现在他是辽东巡抚,遇到这种事情,自然是要和稀泥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