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这个位置上,要想不捞外快,靠监督,二靠自觉。
很可惜,李三才不自觉,从种种史料分析,他很有钱,有钱得没个谱,请客吃饭,都是大手笔。
至于监督,那就更不用说,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御史,自己去检举自己,
有鉴于此,明代吏部尚书和侍郎,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郎中接任。
而顾宪成先生升迁顺序是:吏部考功司主事——考功司员外郎(副职)——文选司郎中。
这就意味着,那几年中,大明所有*员(除少数高官),无论是升迁,还是考核,都要从顾宪成手底下过,即使不过,也要打个招呼,就不打招呼,也得混个脸熟。
此外,们有理由相信,顾宪成大人也是比较会来事,因为个不开窍书呆子,是混不多久。
现在你应该明白。
道德文章固然有趣,却是无法解决问题。
最先认识到这点人,应该是顾宪成。
在万历二十年(1593)那次京察中,吏部尚书孙鑨——撤职,考功司郎中赵南星——回家,首辅王锡爵——辞职,而这事幕后始作俑者,从五品小官,考功司员外郎顾宪成——升官(吏部文选司郎中)。
升官还不说,连他上级,继任吏部尚书陈有年,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,甚至后来回无锡当老百姓,他依然对朝廷动向如指掌。李三才偷看信件,王锡爵打道回府,朝廷历任首辅,在他眼中不是木偶,就是婴儿。
这是团迷雾,迷雾中切,似乎和他有关系,又似乎没有关系。
在这个世界上,实力和道德,经常是两码事。
东林之中,类似者还有很多,比如李三才。
李三才先生职务,之前已经说过,是都察院佥都御史,巡抚凤阳,兼漕运总督。
都察院佥都御史多去,凤阳是个穷地方,不巡也罢,真正关键职务,是最后那个。
自古以来,漕运就是经济运转主要途径,基本算是坐地收钱,肥得没边,普天之下,唯可以与之相比,只有盐政。
拨开这团迷雾之后,看到样东西——实力。
顾宪成实力,来自于他官职。
在吏部中,最大是尚书(部长)、其次是侍郎(副部长),再往下就是四个司郎中(司长),分别是文选司、验封司、稽勋司、考功司。
但是,这四个司地位是不同,而其中最厉害,是文选司和考功司,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,考功负责*员考核,这两个司*员向来无人敢惹,升官还是免职,发达还是破产,那就是句话事。
相对而言,验封司、稽勋司就般,般到不用再介绍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