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分权,就要谁命!(儿子也不例外)
朱棣很明白,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,而在此之前,太子必须有定办事能力,为帝国未来,无能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,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机会,但他更明白,要想得个善终,混个自然死亡,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,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权力,直到他死那天!
儿子是不能相信,老婆是不能相信,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。
这就是皇帝悲
既然这个答案不行,那们换个答案:
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,不理政事,疏远大臣,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,没有什威信。
这样回答话,太子结局估计也是——完蛋。
这又是个非常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矛盾逻辑。
太子悲哀也就在此,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父亲玩残,自古以来,把手和二把手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,在封建社会,皇帝就是把手,太子就是二把手,自然逃脱不这个规则制约。
年过去,他却并没有变,他还是当年那个正气在胸杨士奇。
眼前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,身体不便,却是个能够仁怀天下人,他将来定能成为个好皇帝,相信自己判断。
秉持着这个信念,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,携手并肩,走过二十年历经坎坷储君岁月。
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,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,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,把他当成中间派,经常向他询问太子情况,而在永乐十年(1412)风波之后,朱棣对太子也产生怀疑,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。
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问题,实际上却暗藏杀机。
你积极肯干,说你有野心,你消极怠工,说你没前途。
干多也不行,干少也不行,其实只是要告诉你,不服是不行。
让你干,你就不得休息,不让你干,你就不得好死。
这似乎是很难理解,到底是什使得这滑稽现象反复发生呢?
答案很简单:权力。
城府极深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,敏锐地感觉到这点,他立刻意识到,决定太子命运关键时刻来到。
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答案。
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时间,们来看下为什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。
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,勤恳做事,和群众(大臣)们打成片,能独立处理政事,威望很高话,那太子定完蛋。
你爹还在呢,现在就拉拢大臣,独立处事,想抢班夺权,让老爹不得好死啊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