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储在人们意识中。这个事实首先感动。以这样存储起来故事为前提,共同体得以建立,人们得以牢牢地团结在地缘关系中。
要确定宗教定义,是件非常困难事情。或许可以说,这种固有“故事性”成认识世界框架,发挥着作用,这也是宗教被赋予种基本职能。千真万确,没有故事宗教是不存在。而且那(追本溯源)是不需要目、不需要他人解读纯粹故事。因为宗教这东西是规范与思维源泉,与此同时,不,在此之前,它作为故事(换句话说是流动意象)共有行为,注定又是自生性地存在着东西。也就是说,它自然地、无条件地被人们共享这件事,对灵魂而言是重于切。
面巡游琅勃拉邦小城寺庙,面左思右想,思考着这样问题。尽管算不上是思索,脑子里却不知不觉地这样思来想去,大概是因为时间富余吧。
走进小巷里座小庙,看见那儿有尊小小猴子像,正恭恭敬敬地将类似香蕉东西献给位高僧。不对,那也许不是香蕉,总之是从热带雨林里采摘食物。不管怎样,猴子像不太多见,加上这猴子又非常生动可爱,便问本地人:“这是个怎样故事?”据他说,这位高僧在热带雨林中进行严格断食修行,颇有成果,眼看就要开悟,进入圣人之境。可是猴子看到他苦状,非常同情:“这不起大和尚竟然饿肚子,好可怜!”便送来香蕉(之类),递给他说:“大和尚,请吃这个。”就是这样个故事。自然,高僧郑重地谢绝猴子好意。断食意味着什,猴子是理解不——也有点理解不。不过,真是只值得称赞猴子啊。可是那位和尚有没有成为圣人呢?这个没问,所以不得而知。
反正对这尊猴子像格外喜欢,到那座小庙去好几次,从各种角度观赏猴子姿态。大概是因为时间绰绰有余吧。那座小庙里总是有两三只大狗,百无聊赖地睡着午觉。它们时间好像也绰绰有余。
在这座小城里遇到人,个个都笑容可掬、温文尔雅,说话轻声细语,信仰坚定,主动向托钵僧人布施食物。他们爱护动物,街上到处都有许多狗和猫,优哉游哉自由自在,大概也没什精神压力。狗儿们面容柔和,几乎声也不叫,那模样看上去甚至让人觉得是在微笑。美丽九重葛仿佛水量丰沛粉色瀑布,在街角缤纷地盛开。
然而只要踏出小城步,那里就有泥浆般混浊滔滔奔涌湄公河,奏响于沉沉夜幕之中土生土长音乐。黑色猿猴们游荡在密林之中,河里(可能)成群地潜伏着们从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