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会已经到来,主张改变联合国大国联席会议和国际论坛性质,使其成为个独立政治实体,并拥有对太阳系防御体系建设实质性领导权。联合国要实现这个目标,首先要有能自主支配足够资源作为基础,这点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。群星计划就是萨伊为此做出努力之,不管结果如何,这举动充分显示她政治智慧和想象力。
群星计划国际法基础是《太空法公约》,这并不是三体危机产物,危机到来前,该条约就经历漫长起草和谈判过程,主要参考《海洋法公约》和《南极条约》框架。但危机到来前《太空法公约》限定范围是柯伊伯带之内太阳系资源,由于三体危机出现,不得不考虑外太空,但限于人类尚未登上火星技术水平,在本条约到期前(五十年期限),太阳系外资源毫无现实意义。各大国发现,这倒很适合作为给联合国张空头支票,就在条约上附加条有关太阳系之外资源条款,规定涉及柯伊伯带以外自然资源(关于自然资源词含义,条约附件进行冗长定义,主要是指没有被人类之外文明占据资源,这个定义中也首次给出“文明”词国际法定义)开发和其他经济行为,必须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。历史上称这条款为“危机附加款”。
群星计划第二个动因是逃亡主义。当时逃亡主义初露端倪,其后果还没有显现,仍被视为人类面对危机个最终选择。在这种情况下,太阳系外恒星,特别是带有类地行星恒星价值便显现出来。
群星计划最初提案,是提议由联合国主持拍卖太阳系外部分恒星和其所带行星所有权,拍卖对象是国家、企业、社会团体和个人,所得款项用于联合国对太阳系共同防御体系基础研究。萨伊解释说:恒星资源其实是极其丰富,距太阳系100光年内恒星就有三十多万颗,1000光年内有上千万颗,保守估计,这里面至少有十分之恒星带有行星。拍卖其中小部分,对未来宇宙开发不会有什影响。
这奇特提案当时引起广泛关注,PDC(行星防御理事会)各常任理事国发现,虽然有些不可思议,但在可预见未来,通过这提案对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不利后果;相反,如果否决它,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却肯定有麻烦。尽管如此,经过多次争论和妥协,还是把拍卖恒星范围从柯伊伯带以外外推到100光年以外,然后提案通过。
群星计划开始便结束,原因很简单:恒星卖不出去。总共只卖出十七颗恒星,全是以底价卖出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