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那简单。
或者说,朱元璋没打算这简单地处理。
以里甲制为基础户籍册簿,不再叫“户帖”,改称为“黄册”。里造册,每册百十户正管,分成十甲列出,附带畸零带管,还要分出上、中、下三等户等级。户数满额叫作全图,如果不足百十户,则称半图。
黄册同样是十年攒造更新次,和里甲制三个轮盘同步旋转。
为什叫黄册?很多人——包括《明史》编撰者张廷玉——认为是其封面为黄纸装裱缘故。其实这是因果颠倒。
里长、甲首把粮筹集好,再带队解运到指定仓口。按照朱元璋设想,粮长来可以监控官吏tf,二来可以绕开豪右揽纳,上便朝廷,下通民众。
等到洪武十四年里甲制出现之后,里长和粮长职务范围就显得有点叠床架屋。可这个职务非但没有被撤销,反而更有发挥。粮长开始担负土地丈量、劝导生产以及和农事相关检具、呈递、蠲免等庶务。
它地位之高,几乎相当于里、甲之上个非正式主官,自然也起到制约作用。
经过这番设计,里长和甲首来要每年轮换,二来要受老人掣肘,三来还要被乡约约束,四来还得应付粮长。重重控制之下,可以确保基层干部没有徇私舞弊机会,更不可能盘踞做大。
皇权到底下不下县,其实正是从这些小细节里体现出来:里长、甲首出自本管,帮役助手皆由其遴选,费用由集体均摊;乡约代行约束,民事争端要先诉之于乡老;钱粮赋税由粮长与里甲共催办之。种种琐碎事务,皆由地方自决自负,不需官府插手。
“黄册”词,来源于“黄口”。这个词本意是雏鸟,后来代指幼童。在隋唐户籍登记中,三岁以下或刚出生孩子,称为“黄”。所谓“黄口始生,
另外,在里甲制现实操作中,还有些务实小设计。
比如说,虽然法律规定甲十户人家,但实际上每甲户数,不可能正好凑齐,总会有些鳏寡孤独家庭。这些家庭已没法承担差役,可又不能不管。
设计者把这种情况也考虑进去:每个里百十户人家,叫作“正管”。除此之外,同里产生鳏寡孤独户,挂靠于里下,但不算正管之数,有个单独分类,叫作“畸零带管”。这些畸零户不允许脱离本里,本里也不能把他们甩开。旦正管户缺编,随时会把他们补进去。
好,现在规则设计完毕,推行里甲制只剩下最后步:登记造册。
这事应该简单,此前朝廷已经掌握天下户帖数据,现在只消把分散户帖集中在起,百十户编成里,不就完吗?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