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奇龄分析,真正是切中肯綮:你生下来,职业就注定,不会有别想法,自然不会瞎折腾——此所谓“其心安焉,不见异而迁焉”。官府方便管理,社会也能少闹点矛盾。
换句话说,为保证安定团结大好局面,朝廷并不在乎牺牲掉社会活力和个人自由。
这个职业户制度是特殊历史时期妥协产物,在稳定明初局面方面有它意义。没想到朱元
出身,牵涉复杂,已形成套固定生态。贸然废除职业户,会造成定程度混乱。明初百废待兴,朱元璋不想在这个上面节外生枝。所以他在洪武二年,利用能搜集到前朝旧档,申明效力,让职业户各安其位——先稳住再说。
而项国家政策是有延续性,来二去,职业户便从权宜演变成常例。
另方面,朱元璋自己搞个卫所制。庞大军队不再退役,以卫所为单位,直接落地变成军户。闲时屯田自给,战时赴戎。而军人子弟,世世代代都是军人。朱元璋对这个设计很得意,自夸说朝不用征兵,也不用征饷,军队自给自足,不惊扰百姓分毫。
这些人,自然而然也就成“军户”。
不过朱元璋总算没太糊涂。他只把户籍分为四类:民户、军户、匠户、灶户。民户归户部管,军户归兵部,匠户、灶户归工部。还有些细分小户种,但总算不像元代那奇葩。
在具体政策落实上,他也表现出务实灵活性。比如在这次洪武三年开始户帖大登记中,有个特别要求:“不分户种,就地入籍。”
“不分户种”是说无论民、军还是匠户,都要登记,没有例外,这是全国盘棋;“就地入籍”是说,当时天下流民逃户太多,朝廷要求他们返回籍贯所在地,但如果有人不愿意回去,也没关系,可以在本地落籍,样可以授田登记。
不过,无论是权宜之计还是规划卫所,都只是表面原因。其实朱元璋沿用职户制,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控制欲太强。
这种制度弊端多多,但特别适合维持稳定,而稳定是新生朱明王朝最重视。在朱元璋心里,老百姓最好老老实实待在土地上,别到处溜达生事。
不光朱元璋这想,明清两代对职业户制,也颇多正面评价。比如万历年间有位礼部*员晏文辉赞誉说:“洪武旧本,由(犹)木之根、水之源也,木有千条万干,总出根;水有千支万派,总出源。人有千门万户,总出于军民匠灶之籍。”清代学者朱奇龄更是进步分析说:“既有常业,有令世守之。则父兄所以教其子弟,子弟所以拳其父兄者,无非各事其事,童而习之,其心安焉,不见异而迁焉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