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朱对官僚向不大放心,总怕有人从中舞弊徇私。他对老百姓更不放心,民间隐瞒人口和田地事太普遍,如果放任不管,等于白干。
因此他特意设计个制约舞弊手段。
第七步,朱元璋动员大批军队系统文书人员,分散到各地去审核抽查,术语叫作“驳查”。用圣旨里话说就是:“这大军如今不出征,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,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。”
这些大头兵和地方不是个系统,相互包庇概率不高。如果军队驳查出户帖数字与实情不符,哪级出问题,就要哪级*员脑袋。如果查出百姓自己隐瞒,那就发配去充军。
第八步
联叫作籍联,次联叫作户联。前者交给官府留底,后者给百姓家里留底。在籍、户二联之间骑缝处,要印有字号以作为堪合之用,还要盖上个户部骑缝章,每联恰好各留半个印。这样来,官、民各有份,最大程度防止伪造。
从份户帖式上设计可以看出,大明朝廷着实下番苦心。逐级签字,骑缝用印、编号堪合,籍户二联,尽可能堵上可能存在疏漏。仅此点,就比前朝不知要高到哪里去。
第三步,户部把设计好户帖式下发给官办印坊,依照样本批量印制,然后分发到各地州县,并规定缴还时间。
第四步,各地州县接到空白户帖之后,必须由正印*员担任提调官——这个提调,是临时差遣头衔,和后来负责教育行政职务不样。他工作是张贴文告,晓谕百姓,让他们早做准备,还要对属下官吏进行培训。
接下来,提调官成立工作小组,亲自坐镇监督,下级官吏带着空白户帖,分赴各地基层去执行落地。
第五步,衙门小吏和当地里正逐家去敲门送帖。百姓大多不识字,需要口头申报,小吏当场填写资料,并由熟悉内情里正审核、作保。三方确认无误,小吏会撕下其中籍联部分,带回衙门,与其他籍联汇总;剩下户联部分,交还百姓自家留底,叫作户帖。
这个制度之所以叫户帖制,就是从户联这儿来。
第六步,所有填好籍联,在衙门汇总统计,要算明户口、人口、丁口、田产几项数字总额,连同原始资料起递交给上级,自己复制份留底。这层层磨算,逐级汇总到户部。户部呈递到朱元璋手里,就是份全国总户口、总人口、总适龄壮丁以及总耕种田亩数概算报告。
有这个东西,天下在朱元璋面前,便不存任何秘密,透明可见。他可以随时看到个地区总数据,如果愿意,也可以深入查到任何户情况。
但你们以为这就完吗?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