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哇,两个字:协济。
所谓协济,是指当处官府出现资金紧张时,由上级出面协调,组织临近州府进行援助。这种援助般来说都是临时性质。
比如在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为防备倭寇,徽州府协济苏州、松江海防16,000两银子;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为巩固长江防御,徽州府协济镇江驻军1300两银子;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景王朱载圳前往封国,徽州府协济池州10,000两,用于迎接仪仗开销。
这些大协济,都是因事而起,事完,钱就不用给。可还有些琐碎小协济,虽属临时征派,可久而久之,遂成定规,变成项长期性税负。这是大明税制个特点,很多科目因循成例,轻易更改不得,日积月累,形成无数散碎、复杂短链条。
这些琐碎协济,往往与军事密切相关。因为军方驻屯调动,不依行政划分而行,经常跨数府数县。比如兵备道副使冯叔吉这个“应、安、徽、宁、池、太六处兵备”头衔,就是依长江而备,跨越六府。若想寻求地方支援粮饷,非得靠徽宁兵备道来协调。
这2000两银子来源,是不稳定。
前面三个方案,是横向朝三暮四,让丝绢税在六县之间来回腾挪;这第四个方案,却是纵向朝三暮四,按时间轴来。五县初期可能交得少,可随着时间推移,几乎可以肯定会逐年增多,最后回到原来水平。
而且这里还有个问题。
对歙县来说,减免均平银数量是2530两。而从料价银、军需银和诸县分摊中抽走,是2000两。
还有530两无法冲抵,账不平啊。
因此,兵备道对各地协济情况掌握得最全面。
按照那位*员建议,请兵备道出面,清查下协济费用,看哪项有不合理之处,取消便是。
兵备道也想尽快从这个泥沼里脱身。于是在副使冯叔吉授意下,兵备道清查遍账簿,很快从中挑选出个科目:协济金衢道解池州府兵饷银。
这个科目光看名字就挺奇怪。
金衢道全称是领金华、衢州
歙县和五县已经打滚好多次,差不多已到底线,让谁多扛分,估计都得爆炸。
要,再按照第四版方案思路,从其他科目里进行调配?
般调配,是不成。因为你这里减交,那里就要多交,算来算去,总有个科目要吃亏。干能吏高官,就为这区区五百多两银子愁眉不展。
这时,不知哪位天才提出个绝妙主意——如果这个科目本身就不合理呢?让它吃亏,岂不就正好两便吗?
什?怎还有不合理税收科目?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