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弘心中暗笑:“但够高效,喜欢!”
他今日因为是上疏者,又有中常侍之加官,故得以进入尚书台,只是列位将军如厕如厕,更衣更衣,现在只有任弘这小虾米先来此等待。
除首席位子肯定是大将军霍光,小厅堂里还有几个座位,依次相对排列。
可到汉武帝时,事情起变化,武帝剥夺丞相、御史大夫这二府权力,转而抬高尚书台,挑选亲信“领尚书事”,使其作为中朝中枢。
臣下章奏先上尚书台,尚书台拟定初步意见后呈交皇帝,作为决策参考。从此外朝两府拱手,而中朝权力渐大。
以皇帝为圆心,可以画出环套环集议圈,而中朝官组成小圈子,是离皇帝最近也最小个。
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,更是不得,郡国九卿要准备两份奏疏,正副,尚书台开启副封,有权决定何种文书要交皇帝裁决,何种文书寝而不奏。
皇帝幼弱多病,极少过问政事,于是尚书台已极皇帝、两府权力于身,到兼职中外程度。
得无可奈何。
“诸位,大将军以任侯奏疏上禀天子,天子召诣大将军召集中朝官至尚书台问状。”
韦贤叹息,朝众人作揖道:
“说来惭愧,虽为九卿,然无诸吏、诸曹、中常侍加官,昔日度有给事中之衔也没,贤区区外朝官也,无权参与中朝集议!”
……
时人有言:“政事决于光,视宰相、御史大夫亡如也。”
至于大鸿胪和博士?那是什东西。
究竟是不是九卿两千石并不重要,那些得到诸吏、诸曹、中常侍加官中朝*员,紧密团结在大将军霍光周围,他们,才是决定国家大事人!
至于外头吵吵嚷嚷贤良文学?连大鸿胪韦贤都被霍光故意排斥在中朝之外,他们反对意见,根本不会被参考。
“怎能这样呢,真是点都不‘m;主’啊。”
未央宫核心建筑虽然是巍峨高大前殿,但那更多时候和天子样,只是个摆设。
大汉朝真正心脏,在未央宫省中少府官署附近,几间不起眼小院中,这便是尚书台。
尚书本来只是隶属于少府小官,在秦时始皇帝批奏海量奏疏忙不过来时去协助皇帝办公,出纳章奏而已。
在秦与汉初,百官郡县奏疏要先交给丞相府批阅,丞相府再转御史大夫府给出意见,鸡毛蒜皮两府自己处理掉。只那些两府无权决策才到皇帝手中,此乃纳奏流程。
皇帝下达诏令则称之为出令,流程与纳奏相反,御史大夫和丞相若是觉得不合适,甚至能举驳封还——虽然基本没人敢这干,但君权和相权有微妙平衡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