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灾不时而至,而人为祸患,也从此开始……
“以水代兵,魏国受害最重。”
作为信陵君孙子,魏无知从小受过极好教育,魏亡后,他在大河边流亡藏匿,对这条河流故事耳熟能详。
在张敖决意带三千人去冒险时,他仍然试图做最后阻拦,对张敖道:“七雄相争,早就有决水以浸敌国者,据所知,便有四次!”
“第次是魏惠王十二年(公元前359),当时魏攻赵,而楚国出师伐魏,景舍为将,至于浊河,竟决河水,以灌长垣以东,水濡数县,死伤数万百姓。”
大河是横亘在中原大地上条丝带,它最初是自由奔放,传说远古之时,龙门未辟,吕梁未凿,河出孟门之上,大溢逆流,无有丘陵,高阜灭之,名曰洪水。
那时候大河,可是号称“九河”,拥有多条分流河道,从渤海湾北部入海,因为河道繁多而不固定,发大水是寻常事。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,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,洪水横流,泛滥于天下。
据说直到大禹之时,中原部落在洪水逼迫下,达成个联盟,集结所有部族力量,才终于驯服大河,治理洪水。
从此大河河道固定成条,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“禹河”,河水也是清澈,有诗为证:”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千兮,河水清且涟掎“,除商朝时闹过几次水灾外,大体上还算平静。
但平静只是暂时,它永远是不安分,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602年),这条沉睡千余年巨龙,苏醒过来,它稍稍扭动身子,造成河道偏移,那是有史记载以来第次决口:
“第二次是赵肃侯时,齐、魏联合攻打赵国,赵国决河水以灌之,齐魏死数千
洪水从宿胥口(今淇河、卫河合流处)夺河而走,东行漯川,至长寿津(今河南滑县东北)又与漯川分流,北合漳河,至章武(今河北沧县东北)入海,这条新河道在禹河之南。
自那之后,河道便固定在卫地濮阳西边,而随着大河中游人口越来越多,尤其是河东、河南、河内成为天下人口最繁盛地域,森林和草原被广泛开垦为农田,阡陌相连、村落相望,大河含沙量也越来越多。
这条河道,遂被称之为“浊河“。
大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堆积地貌,使得其下游每隔代人,就会发生次决口,濒临大河诸侯赵、魏、齐无奈,开始各自修筑堤坝,好在河水决口时挡住水患,让它受阻后去危害对岸邻居。
这种以邻为壑堤坝,不考虑全局利益,更使河水游荡无定,水去时固然成为肥美耕田,大水时至则骤然漂没,下游诸侯深受其害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