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曰,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,却能为秦建万世之功!卿若死,谁人可继?骤行之!”
明知道是毒药,却对自己长远有利,秦王依旧不犹豫地喝下去!让郑国继续为秦修渠,渠成,灌溉四万馀顷土地,关中由是富饶。
“郑国从那天起,便成秦王忠臣,他曾奉命行尉缭之计,携带金帛来游说,对说,良禽择木而栖,韩已是朽木,秦才是君之梧桐!”
“听说他经历事,也得知秦国对农事如此重视,遂大受震动,这才知道,秦六世之胜,非幸也,数也!”
“能上农夫,能尽地力者,方能得天下!”
兄衷这法子递上去,又会有何后果?”
长史拱手:“下吏不知,还望郡君解惑。”
似乎是今天事让叶腾触景生情,让他有很多话想说,便对跟自己十年亲信,说起在韩国做吏时件往事。
“说起来,今日情形,和当年还有些相似。二十多年前,刚刚出仕,在韩国做介乡小吏。韩地险恶,山岭颇多,五谷所生,不是麦就是菽豆,民之所食,大抵是豆饭藿羹,日子过得极苦。”
“次偶然机会,在巡查里闾时,治下农夫说,将藁秆或者割下来草木放到田里,让其自行腐烂,也可以增加土地肥力,让来年收获稍增。顿时大喜过望,立刻将此事用公文禀报县令,指望通过推行此法,让百姓多点收成……”
“然而年过去,没有任何回应,实在忍不住,便利用族中关系,去县上询问,县令才说事务繁忙,将此事忘,被催,才禀报新郑。而后,两年过去,三年过去,新郑依然没有任何回应,甚至都没派人来质问此事孰真孰假,宗族虽然在叶地有些影响,可比起新郑那些卿大夫,只能算个小乡豪,也帮不上……”
“直到许多年后,到新郑为官,找个机会问才知道,原来递交法子,只是被粗略翻,并未被都城重臣们看重。于是只能待自己做到假郡守,方能让各县百姓实行此法,但此时此刻,已经白白浪费二十年,发现此法老农,早就死去,他子孙,也没有得到韩国任何功赏。”
“与此同时,在韩国游说韩王修渠增加农产而不得郑国,却被韩王送去秦国,虽知沟渠需要花费无数钱帛人手才能挖掘,但秦王立即同意郑国之策,并以上宾之礼待之。”
“郑国深受感动,开始尽力主持此事。待到疲秦使命,bao露之际,他已经忘自己原本目,亲自面见秦王,稽首说‘始臣为间,然渠成,亦秦之利也’,你可知当时秦王是如何说?”
长史回道:“下吏不知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。